05_bg.jpg
克服“唯GDP论” 确保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11-04-15

  GDP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GDP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不但让世界刮目相看,也让国人信心倍增。前不久,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不少人为这一超越欢呼之时,中国GDP猛涨的势头却开始降温:先是今年地方“两会”召开时一些省市主动降低GDP增速,然后是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GDP发展速度主动调低了0.5个百分点。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彻底改变“唯GDP论”的观念。

  从“以GDP论英雄”,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正式提出要彻底改变“唯GDP论”,这一转变表明,“唯GDP论”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克服“唯GDP论”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唯GDP论”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加深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在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从年均增长7.5%下调为7%,也删除了人均GDP增速指标,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历经30多年的增长后,把追求经济发展质量作为一种战略方向。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唯GDP论”渐渐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种阻碍。当克服“唯GDP论”由部分人的呼声,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再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治导向时,我们必须去思考,是什么推动了这种变化的发生?

  人们对发展认识的深化推动了这种变化的发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GDP增速成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最主要的指标。只要能拉动GDP增长,不管什么手段都可以畅行无阻。为了发展经济,有的地方盲目扩大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有的地方引进污染企业,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正是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后,人们认识到,“唯GDP”发展虽然能带来光鲜的数字,但并不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质量,掩盖不住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多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改变经济发展的“唯GDP论”。

  人们对发展本质的思考推动了这种变化的发生。人是发展的根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加幸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种发展就值得反思。对此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如果经济发展了,衣食住行都上了档次,老百姓却深受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之害,发展还有什么意义?老百姓说得好:宁愿骑自行车,喝干净水,也不愿坐宝马车,喝污水。如果真是坐宝马车、喝污水,那就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我们决不要这样的发展。”当“以GDP论英雄”成为社会潮流时,人们不但无法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幸福感,相反还会受到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无不说明了这点。“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要实现这个目标,发展就需要和热捧GDP数字增长的时代告别。

  单纯的GDP增长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全貌,GDP数字的强大不能等同于国家的强大,也无法保证让广大群众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无法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唯GDP马首是瞻,这条路再也行不通。

  “唯GDP论”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是人们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克服“唯GDP论”,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当我们身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深入实践并作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些观念不得不改变,有些问题不得不解决,这些观念和问题集中体现出来,根源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唯GDP 论”。当一切发展以GDP为唯一导向时,往往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大量上马,比如落后产能淘汰不了,比如环境风险隐患频频出现,等等。 “唯GDP论”不但无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要克服这种阻碍,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必须克服“唯GDP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发展〉增长”的发展逻辑。我们需要发展,但更需要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除了关注GDP的增长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更多和人们相关的指标,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这样一个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指标。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只盯着GDP增长,放松监管,导致重金属污染事件频频发生,许多儿童血铅超标;许多城市的企业向农村搬迁,农村面源污染加重,河流湖泊中的水不再清澈,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饮用水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差异,目前环保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在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和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环境问题上的不平等,是只关注GDP增长的发展解决不了的,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填平城乡环境不平等的壕沟。

  改变“唯GDP论”是大势所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推动

  改变“唯GDP论”是大势所趋,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科学发展的思想已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公布的“十二五”经济增速目标调低至个位数,中央政府也主动调低“十二五”经济增长速度,这一切都表明,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一切唯GDP马首是瞻的发展思路。人们的认识统一了,政府发展的思路调整了,经济发展这艘大船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才会有根本保障。

  改变“唯GDP论”是大势所趋,还在于一些地区已经在实践中开创,在摸索中前进,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四川省在2010年就提出,考核下级政府不再单纯依靠GDP增长,而是以产业结构优化、民生支出比例、生态保护、廉政建设等12项发展指标作为考核重点;浙江省富阳市对乡镇进行政绩考核时不唯 GDP,而是实行乡镇分类考核,不让农业型生态乡镇和工业型乡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考核方式克服了唯GDP论英雄的弊端,更能体现公正、公平。这些经验尽管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但为未来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提供了开创性的借鉴。

  抛弃“唯GDP论”,更好地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只有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法律,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才能确保政府部门的GDP冲动得到持续的抑制和根本上的规范,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让人们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在进行尝试,如上海为衡量发展水平,已经制定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综合效益”、“人民生活”、“创新能力”、“服务功能”、“人口资源环境”这五大板块来进行考核,具体指标达到了43项。

  从“以GDP论英雄”到克服“唯GDP论”,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转变这种观念、优化考核机制并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过程,需要积累,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唯有如此,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