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何战略意义?记者近日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吴晓青说,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能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但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合理选择。当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第一,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选择了节能环保等7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发展工作整体框架已经拉开,但具体产业发展规划还没有出台,大部分行业和产品缺乏统一、权威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和示范推广机制,地方之间缺乏协调、规范、统一的政策制度。第二,从当前看,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各地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思想的推动下,投资冲动强烈。去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地方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存在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第三,从长远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第四,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
对于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吴晓青建议,当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第一,尽快出台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构建分区域、分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布局,从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多个方面制定和完善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统计、评估、跟踪分析体系,及时公开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在行业和技术标准制定上,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科研院所的做法,鼓励并规范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进来。第二,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考虑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产业基础、现有条件、市场前景等差异,引导地方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发展符合自身经济规律的行业,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重走部分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近年来,国家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充分配合国家区域建设,联动发展。第三,着力培育和壮大市场需求。一是培育国内市场。二是拓展国外市场。三是完善标准体系。第四,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完善产、学、研、用密切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创新企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第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和高端人才项目基金,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