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bg.jpg
阿拉善三大沙漠
发布时间: 2011-04-11

  阿拉善三大沙漠阿拉善系蒙语,意为五色斑斓的地方。金色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横贯全境。

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中国大沙漠。在阿拉善地区的东南部,介於贺兰山与雅布赖山之间。腾格里沙漠位于蒙甘宁交界区,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80公里,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也是世界上发现沙漠湖泊最多的地方。腾格里沙漠主体分部在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在原额尔克哈什哈、查干布拉格、豪斯布尔都、通古勒格淖尔、温都尔勒图等苏木镇境内的约有2.56万平方公里。这里沙丘、湖盆、残丘、山地及沙砾平原交错分布。地势由东向西缓降,海拔在1200-1400米,以"淡水湖泊绿洲"著称。沙漠内部有沙丘、湖盆、草滩、山地、残丘及平原等交错分布。沙丘面积占71%,以流动沙丘为主,大多为格状沙丘链及新月形沙丘链,高度多在10?20公尺之间。湖盆共422个,半数有积水,为乾涸或退缩的残留湖。
  腾格里沙漠


  形成原因

     腾格里沙漠过度放牧


腾格里沙漠过度放牧沙腾格里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


气候
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气温7.8℃,绝对最高气温39℃,绝对最低气温-29.6℃,年均蒸发量2258.8毫米,无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时,太阳辐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于10℃的有效积温?3289.1℃,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强烈,年均风速4.1m/s,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害,
沙漠恶化近40年来,由于自然气候变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原因,乌兰布和沙漠东进南移的扩展速度非常惊人。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距乌海尚有近30公里。而此后不到40年,乌达区已经有近1/3的土地被乌兰布和沙漠吞没。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已经由黄河西岸的阿拉善盟扩展到黄河东岸海勃湾区,侵蚀面积近100平方公里,而且全部形成了新月型和半月型的流动沙丘,有的沙丘的相对高度竟达50多米。
乌兰布和沙漠的迅速推进,已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自治区第三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报告,乌海市的荒漠化、沙化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高达80.12%。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导致了乌海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2005年仅有81.5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沙尘天气、沙尘暴频发,日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日数最多达到301天。乌海市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中国沙化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其中的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达100多个。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吸引了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巴丹吉林沙漠其中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的足迹。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堪称"沙漠珠穆玛峰"。
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
处阿拉善沙漠中心,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沙漠面积的83%,移动速度较小。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达500米。以复合型沙山为主,为北30°~40°东方向排列,系西北风的强大影响所致。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一般高20~50米。高大沙山间的低地有144个内陆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由于蒸发强烈,湖泊积聚大量盐分,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为主要牧场。有些湖盆边缘有淡水泉出露,为治理沙漠提供了条件。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中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部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及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巴丹吉林沙漠占阿拉善右旗总面积的39%,相对高度200~500米,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错落,沙子下滑的轰鸣声响彻数公里,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有113个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总水面4.9万亩,湖泊芦苇丛生,水鸟嬉戏,鱼翔浅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风蚀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生动记录狩猎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沙漠中的绿洲(也称为海子)1993年,中德联合考察队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和旧石器,经考古分析,这里在3000~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探险界。
沙漠因为缺少水而生成,因为缺水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在极度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却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观,这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费解。


  巴丹吉林沙漠Badain Jaran Desert
中国第三大沙漠,在内蒙古西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山以北,弱水以东。面积约4.43万平方公里。地处阿拉善荒漠中心,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全部沙漠面积的83%。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公尺,最高的达500公尺。以复合型沙山为主,反映西北风向的强大影响。巴丹吉林系蒙古语,沙漠以一居民点而得名。
沙丘和沙山上长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枣、籽蒿、霸王、麻黄为主;东部主要为籽蒿和沙竹,沙拐枣、麻黄、霸王已逐渐减少。高大沙山间的低地有144个内陆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由于蒸发强烈,湖泊积聚大量盐分,湖水大多不能饮用或灌溉。东南部一些湖泊的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可供牧业利用。某些湖盆边缘仍有淡水泉出露,可饮用,为今后治理沙漠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部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及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在广阔的沙漠之中,除了漫漫的黄沙,星星点点的湖水,还有美丽的绿色,为沙漠平添了几分生命的痕迹。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边的芦苇、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纸,梭梭、柠条、霸王、籽蒿、胡杨、骆驼刺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沙葱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实可做面粉的替代品,沙枣的果实含有大量淀粉,可供多种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实富含维生素,可提取果汁、酿酒等。在沙漠之中还有多种药用植物,锁阳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贵的中药材,而肉苁蓉更有着"沙漠人参"的美称。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绿色的植物生命外,还活跃着许许多多的沙漠动物,它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酷热、严寒与缺水,甚至身体的颜色也变得与沙漠相近,它们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动的风景。
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与大量的硅、铝、铁、钙等矿物资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宝盆",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特色
在巴丹吉林沙漠内,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交错分布,并以流动沙丘为主。最高沙峰为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相对度500多米,是最高世界沙山,比撒哈拉大沙漠高峰还高70多米,俗称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世界沙漠珠峰"。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是巴丹吉林"五绝"。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沙子下滑时的轰鸣声可响彻数公里,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沙漠内还有一百多个星罗棋布的沙漠湖泊,多以咸水湖为主,最深的可达6米以上,湖畔芦苇丛生,水鸟嬉戏。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音德日图的泉水最为著名,被誉为"神泉"。该泉处于湖心,涌于石上,在不到3平方米的小岛上有108个泉眼,泉水甘冽爽口,水质极佳。著名的苏敏吉林庙是阿拉善最古老最有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该庙建于1755年,建筑分上下两层,面积近300平方米,相传修庙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工运进的。在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风蚀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

  
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许多沙漠植物和沙漠动物,是沙漠中的另一道风景。在广阔的沙漠之中,除了漫漫的黄沙,星星点点的湖水,还有美丽的绿色,为沙漠平添了几分生命的痕迹。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边的芦苇、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纸,梭梭、柠条、霸王、籽蒿、胡杨、骆驼刺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沙葱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实可做面粉的替代品,沙枣的果实含有大量淀粉,可供多种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实富含维生素,可提取果汁、酿酒等。在沙漠之中还有多种药用植物,锁阳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贵的中药材,而肉苁蓉更有着"沙漠人参"的美称。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绿色的植物生命外,还活跃着许许多多的沙漠动物,它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酷热、严寒与缺水,甚至身体的颜色也变得与沙漠相近,它们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动的风景。


  资源
在巴丹吉林沙漠内,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和谷地交错分布,并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流沙面积仅次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中部是高度约为200-300米的复合型沙山,形态复杂,高大密集,最高的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高度达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属于温带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气候极为干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月份,年降水量仅40-80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40-80倍,光照强烈,是内蒙古自治区光照最充足、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夏季高温酷热,最高温度可达38-43℃,地表温度则更高,冬、春季大风强劲,是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一年中大风天数可达60天之多。

  
巴丹吉林沙漠虽然气候极为干旱,却不是人们的想象的那样没有一滴水,巴丹吉林沙漠内有着许多的湖泊。据统计,在沙漠之中、沙丘之间,分布有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下的沙漠湖泊140多个,多以咸水湖为主,这些湖泊最深的可达水深6米以上,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还有两个较大的湖盆,西部南北走向的古鲁乃湖约180公里长,10公里宽,北部的拐子湖东西走向,约100公里长,6公里宽,湖滨地带水分涵养较好。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饮用。
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与大量的硅、铝、铁、钙等矿物资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宝盆",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现状
巴丹吉林沙漠被认为是中国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这里总体的生态现状还在进一步恶化。巴丹吉林隶属于阿拉善盟,该盟境内还有腾格里、乌兰布和、雅玛雷克三大沙漠。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可以用三个"1/3"概括---1/3沙漠,1/3戈壁,1/3荒漠半荒漠草原。当地有句玩笑话:电线杆子还比人头多。27万平方公里上,人口20万,也就是说,1平方公里养不活1个人。阿拉善盟环保局和内蒙古航空遥感测绘院共同完成的一份检测报告指出:阿拉善盟的四大沙漠已有7处"握手",土地沙化正在加剧,沙漠有连成片的危险,其中巴丹吉林的沙化速度最快,平均一天就扩大0.5平方公里。

  
巴丹吉林沙漠沙漠援救其实已经展开。阿拉善盟境内正在实施一系列水调配计划,希望借此改善水环境。此外,国内不少科学家坚持认为,巴丹吉林底下藏有丰富的深层地下水,如果能够知道它们的具体走向并加以合理利用,沙漠绿洲就不会消逝。


  文化考古
2008年10月11日,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阿拉善右旗文管所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继2007年之后,第二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进行考古调查。此次调查已新发现遗址点26处,其中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必鲁图遗址是此次发现的最大的遗址。
26个遗址点均分布于沙漠内湖泊附近,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十几万平方米不等。遗址点表面散落着大量的石器和陶片。石器有细石叶、石核等,以燧石和玛瑙石为主,制作精美;陶片有夹砂红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另外还有不少彩陶片,以红地黑彩网格纹为主。专家分析,这些遗物年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青铜时代,尤其是彩陶与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片面貌相似,年代应在同一时期。此外,考古人员还在这些遗址点上采集到属于西夏、元时期的部分瓷片,进一步说明这些遗址延续时间较长。


  探险旅游
近日,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等单位组织的科学探险考察队队员在成功穿越了世界上沙丘相对高度最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包括北部1万平方公里的无人类活动区)后陆续返兰,实现了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北向南徒步穿越该沙漠的壮举。其中,包括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在内的9名队员全程徒步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实际徒步穿越距离逾350公里。穿越过程中,其他队员利用全站仪、探地雷达等共计测量8个高大沙丘,其中海拔最高的必鲁图峰经初步测算相对高度达430余米。沿途共计观测了46个湖泊的水文要素,采集湖水、泉水、井水、地下水、雨水样品65个,完成植被样方调查55个,采集植物标本30余株。


  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境内。北至狼山,东北与河套平原相邻。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北麓,西至吉兰泰盐池。南北最长170公里,东西最宽11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海拔1028-1054米之间,地势由南偏西倾斜。


形成原因:干旱和风
  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
乌兰布和沙漠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乌兰布和沙漠的迅速推进,已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自治区第三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报告,乌海市的荒漠化、沙化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高达80.12%。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导致了乌海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2005年仅有81.5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沙尘天气、沙尘暴频发,日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日数最多达到301天。乌海市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中国沙化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肉苁蓉生产基地
正是沙漠梭梭林营造的最佳季节,也是沙漠肉苁蓉接种的黄金季节,预计磴口县乌兰布和人工梭梭林的营造面积将达到10000亩以上,肉苁蓉栽培面积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将达到3000亩。据了解,乌兰布和沙漠延伸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总面积达42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3%,极具发展沙、草产业的区域优势。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开发和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的企业纷至沓来。仅今年,磴口县就有12家企业在乌兰布和沙漠发展肉苁蓉产业。目前,全县发展肉苁蓉的企业已达到19家。肉苁蓉,又名大蓉,是一种沙生寄生植物,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被人们称为"沙漠人参"。2004年,磴口县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实验成功,2005年,磴口县又在红柳根部接种肉苁蓉实验获得成功。目前,磴口县梭梭、红柳接种肉苁蓉技术从实验转向推广应用。据介绍,一亩当年接种的肉苁蓉,次年可采肉苁蓉330公斤,以现行市场价计算,亩收入3300元左右。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全国只有新疆个别地区和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区大面积进行肉苁蓉人工接种培育,并开始由实验阶段转向推广阶段。据磴口县肉苁蓉协会介绍,今年截至目前,该协会已经接到总数为120吨的干肉苁蓉订单。而全县去年肉苁蓉总产量只有区区1吨。为此,磴口县今年提出了大面积推广肉苁蓉产业,建设3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基地的构想。届时,磴口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